永利官网

课程思政之地质综合实习 |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编辑 :系统管理员    时间 :2019-09-23    访问次数 :1087

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议精神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院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短学期实习实践,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一院一品”项目

 

浙大我院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主题,推出2019年本科生短学期实习系列文章。系列第十一篇,2016级、2017级地质学本科生在吴磊、林秀斌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于8月13日至30日开展地质综合实习。


地质野外实习是地质学专业的主要特色课程之一,目前国内地质学专业一般设置普地和填图两次野外实习,帮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地质知识和技能。地质学作为浙江大学的双一流学科,其培养出的学生除了掌握上述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此,在yl6809永利官网的支持下,地质学专业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地质综合实习”课程的建设工作,经过长达5年的准备,于2019年正式开课。该课程选择地质现象丰富、地质露头好、交通方便、同时也是目前地质学领域研究热点的青藏高原北缘地区作为实习地点,地理上位于甘肃酒泉市阿克塞到玉门一带。课程以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与北祁连冲断带的相互关系为实习内容,以“构造-沉积-地貌”关系为主线,以文献阅读、野外观察和实测、作业及讨论为手段,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们抽丝剥茧的挖掘实习内容背后隐藏的科学涵义,提高学生地质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jpg

实习规划路线

 

实习分为室内文献阅读、野外和报告撰写三部分。


室内文献阅读。选取与实习地区相关的8篇英文文献,包括地质背景和一些研究方法介绍,学生们需在5天时间内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这些文献。


野外实习。在两周的时间里学生通过野外观测建立实习区的构造框架、分析该构造框架的起始时间以及对变形的控制作用,探讨青藏高原北缘的变形机理。


报告撰写。回到杭州后,在一周时间里根据要求将野外观测和作业整理,并将其有机的串联在一起成为一份野外实习报告,要求对青藏高原北缘的变形机理有一定程度的分析。


综合地质实习于2019年8月13日开始,8月30日结束,共持续18天。其中,8月13-17号为室内讲解和文献阅读,帮助同学们认识青藏高原北缘的基本地质概况,掌握主要的野外观测手段和定年分析方法等。总共有8位本科生参加本次实习,其中3名为2016级地质学本科生,5名为2017级地质学本科生,此外还有2名研究生新生一同参与本次实习,指导教师为吴磊和林秀斌副教授。同学们在8月18日坐上杭州开往兰州的火车,并在兰州换乘到敦煌的火车,于8月20日清晨到达实习的中转地――敦煌。经过短短一个小时的修整并吃完早饭后,野外实习正式开始。


野外实习阶段一:建立实习区的活动构造框架

重点关注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祁连山造山带的冲断变形以及二者之间的应变分配关系。选取了老阿克塞县城、玉门二家台以及老君庙背斜作为该阶段的实习点,主要利用构造地貌的思想,认识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速率在走向上的变化和北祁连冲断带的变形方式,再根据二者的几何形态分析他们的相互关系。选择活动构造作为实习的突破口是因为其是现今正在发生的地质现象,直观,学生们很好理解,且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强。这一阶段学生们需要在野外完成2幅阿尔金断裂上的活动构造填图并计算走滑量和走滑速率,在室内完成老君庙背斜地质剖面的构建并计算缩短量和缩短速率。在此期间会在敦煌住一晚,并给学生们短暂的自由活动时间自行考察敦煌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等。


2.jpg

被阿尔金断裂错断的河道(老阿克塞县城西,无人机航拍)

3.jpg

现场测量阿尔金断裂的位移(老阿克塞县城西)

4.jpg

野外讨论(老阿克塞县城西)

5.jpg

午餐(老阿克塞县城西)

6.jpg

根据当天观测结果做活动构造野外填图(老阿克塞县城西)

7.jpg

野外测量(玉门二家台)

8.jpg

根据当天观测结果做活动构造野外填图(玉门二家台)

9.jpg

老君庙前合影,背景为老君庙背斜

 

10.jpg

阶段实习结束后晚上讨论实习区的现今构造框架

 

野外实习阶段二:确定现今构造框架的起始时间

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往往会早于构造变形响应。在已建立的构造框架下,预测实习区最早的沉积响应特征并在野外找到,结合定年结果确定其相应的时间。这一部分选择老君庙和红柳峡地区作为实习点,这一阶段学生们需要观察这两个沉积剖面的岩性变化,并选择其中的7段在野外做详细的沉积分析,包括沉积岩性观测和柱状图绘制、沉积相分析、古水流和物源分析等,建立研究区的源-汇关系,找出记录研究区现今构造框架起始时间的沉积记录,认识典型挤压构造背景下的沉积变化特征。

11.jpg

沉积测量(玉门老君庙)

12.jpg

雨中观测(玉门老君庙)

13.jpg

林秀斌老师野外现场讲解(玉门红柳峡)

14.jpg

野外沉积学测量(玉门红柳峡)

 

野外实习阶段三:现今构造框架下的复杂构造变形

青藏高原北缘的变形主要受控于阿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和祁连山的冲断,它们是如何影响甚至控制二者交汇地区的构造变形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选择红柳峡地区作为这一阶段的实习点。红柳峡位于酒西盆地西侧,靠近阿尔金断裂,整体近东西走向,是一个同时受控于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和北祁连冲断的复杂变形带。这一阶段学生们需要在3天时间里对红柳峡地区进行构造填图,并做图切剖面一条,在此基础上分析红柳峡地区的变形过程,探讨其变形机理。

16.jpg

吴磊老师现场讲解构造填图注意事项(玉门红柳峡)

17.jpg

爬到山尽头(玉门红柳峡)

18.jpg

午餐(玉门红柳峡)

19.jpg

席地而坐构造填图(玉门红柳峡)

20.jpg

合影(玉门红柳峡)

 

实习报告撰写和讲解阶段

野外实习于2019年8月28日下午4:00结束,同学们简单修整2个小时后就坐上了从玉门到兰州的火车(硬座),在兰州转乘到杭州的火车,于8月30日晚上到达杭州火车站。到杭州后,同学们开始了紧张的报告编写阶段,要求他们在一周时间里根据要求将野外观测和作业整理,并将其有机的串联在一起成为一份野外实习报告,要求对青藏高原北缘的变形机理有一定程度的分析。

2019年9月7日,我们在教六418进行了野外总结和讨论,每位学生展示了其野外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心得,最后由林秀斌和吴磊老师将实习区的相关最新成果给大家做了展示。从实习报告来看,大家对设计的研究内容已经基本掌握,部分学生还会主动查看相关文献,辅助其对变形机理的分析。

25.jpg


作业展示(教六418)

24.jpg


林秀斌老师给大家讲解实习区最新研究进展

还有…

除了上述实习主线外,同学还在红柳峡地区观察到了该地区下白垩统地层中发育的硅化木,以及早白垩世的火山通道和岩墙以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在老君庙背斜参观了我国第一口、且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的工业油井;在铁人王进喜的故乡――赤金堡镇感受铁人精神;还在野外为周靖钧同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从实习报告中大家的实习感想中可以看出,本次综合实习对久处南方的学生们的冲击力还是很大的。这种冲击力除了体现在教学方式和思维的转变上,还在于大家一起挤四十多个小时火车、一起野外吃住行带来的亲密感,在于西部广阔无垠的自然和地质现象所带来的豁达,在于先人们和老一辈地质学家在西部艰苦的土地上筚路蓝缕所带来的感动,在于西部现今飞速的发展面貌带来的鼓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我们的综合地质实习能给学生带来心灵震撼的同时,也能培养它他们独立学习、生活和思考的习惯,这样就够了!


21.jpg

红柳峡地区侵入到下白垩统地层中的火山通道(火山口,背景中暗绿色高点)

8月22玉门 林秀斌.jpeg

与中国第一口工业油井合影(玉门老君庙)


23.jpg

大家在野外为周靖钧同学过生日

22.jpg


野外结束后的纵心一跳(玉门红柳峡)

8月24酒泉 风力发电机 葛梦佳.jpg

遍布西部戈壁上的风力发电设备

 

实习感想


葛梦佳 地质学1601班

   结束了持续将近一个月的短学期,竟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阅读文献的第一周还历历在目, 大家集聚一堂一同进行阅读文献、讨论总结的过程也极大地培养了我阅读文献的能力,从上学期课上需要花一周时间阅读文献、仅能逐字逐句翻译到培养出概括、ᨀ炼文章内容的进步是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日子很纯粹,花一整天的时间,尽力去读懂、做笔记,去自我学习,晚上在对知识的回顾和新一天的回顾中睡去,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觉时间过得快而充实。
  结束了杭州快乐的阅读文献的日子之后,就迎来了漫长的长达两天两夜的火车旅途。这还是我第一次体验绿皮火车,从带着幸福和好奇上车,到被无尽的时间渐渐打败,尽管在火车上可以与同学漫无目的地肆意闲聊,漫长的无网旅途实在是一种煎熬。那时候,看书打牌都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消遣。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在车上的日子似乎又是带着回甘的, 也是在这四十多个小时里,我们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聊天嬉戏中成为关系亲密的伙伴。不得不说,这一次一起出行的同学、学弟学妹都是很活泼、很好相处的同伴,我们无忧无惧、目的明确,真正回想起来也并不是那么的无聊困顿。有趣的是,在夜半火车停停撞撞的刹车声中睡去,一夜醒来,窗外的江南景色一夜之间,就变了模样。还记得换乘到兰州的火车上的清晨,早早醒来坐到窗边,可以看到晨曦照在茫茫戈壁滩上的苍茫景色,也是在一瞬间顿悟:噢,这是西北了。

抵达敦煌。还未从被敦煌铺面而来的凉意袭中的感受中缓过神来, 便被等在出站口的老师和学长迎上。两位老师都剪了利落的短寸,身穿着马甲,一副干净利落的样子。值得一提的是,那天林老师穿的裤子实在是太大了,被敦煌的风吹的鼓胀起来,看起来真的非常不合身。 迅速地,我们即开始了在西北的实习生活。再提一小句,西北的羊肉粉汤配饼还挺好吃,而且顶饿,就是味道略有些重口了。

吃完早饭我们即奔赴阿克塞, 开始了我们长约 10 天的野外生活。
  现在回想在野外的日子,仿佛只在弹指一挥间。然而那些记忆碎片却是清晰可见的:还记得红柳峡颠簸不平的沙路,扬起的沙尘与颠簸之大总令人猝不及防;还记得各种背景前摆的五花八门的姿势拍的各式各样的照片;还记得大家蹲坐在地上围着一袋袋卤肉啃着馒头当午饭;还记得野外两个老师互相据理力争而我们在一旁满头雾水的场景;还记得许许多多个难爬的陡坡流沙;还记得吴老师“飞檐走壁”般飞快爬上山丘又气定神闲从坡顶滑下的身姿;还记得被野外一条小白蛇吓得飞窜的我们。每一个画面都像一个小气泡,戳开来就是扑面而来的回忆与故事,淋淋漓漓地浇了个满身。尽管在野外是一场对体力、精力的极大考验,但与大家在一起工作,似乎总是件快乐的事情。
  又一次经历漫长的火车旅途后, 即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紧张的写报告生活,尽管野外实习才刚刚结束,等到真正下笔时却发现其实已经遗忘了许多细节。可以说,在野外的第一手资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信息,勤下笔、勤记录才是对未来的整理总结最大的帮助。尽管之前已受到过普地实习、巢湖实习的训练,此时回顾本次的记录还是有许多的欠缺:没有及时记录下各点的岩性信息、点位,导致了后来填图和图切剖面时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写报告也是一次对之前学习任务的回顾总结,更是对考察地区的第二次学习。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互相指正也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短学期实习是一门综合课,持续时间长而贯穿着许多基础,同时它又是快乐的、欢笑的一次游学旅行。这一段的经历,也许是难以忘怀。

 

张文逸 地质学1701班

  这次实习无疑是大学两年来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古生物与地史学以及地质填图实习等课程,但由于岩相古地理与沉积相这门课程我还没来得及学习,导致在野外根据岩性、沉积构造判断沉积相就有些困难。虽然能判断出河流相、湖泊相和大陆相的沉积,但亚相的分别就无从着手。比如我们8月22日在老君庙的一个剖面上,观察到现今河道旁的岩层中发育中厚层状的砂体,发育水平纹层,可见虫迹构造。我只能看出其为河流相的沉积,但实际上它说明了当时河道较宽,沉积物较多。沉积物大部分是在浪基面以下深度范围内形成的,基本上不受浅水波浪的干扰。河流携带的悬浮质绝大部分沉积在这里,沉积速率较快,形成向海盆底部缓慢倾斜的、范围广阔而平坦的泥质海底。所以应为三角洲相前三角洲亚相的沉积,之后对同一剖面上三个点的沉积相分析就能得出老君庙离 南边物源区越来越近,所以知识的储备在野外实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老师让我们先在室内阅读了几天英文文献,这是我们前两次实习不曾有的。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大量并且长篇地阅读英文文献,一来无疑让我们对地质专用的英文词汇有了深刻的了解;二来我们对实习区的地质背景、阶地形成条件、如何测走滑断层滑移速率等有了深刻的了解,便于我们在之后实地开展实习。吴磊老师每天会让我们讨论今天所学的,这会让我们脑洞大开,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从而之后在实地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但从自己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觉得以后阅读文献的时间可以再增加几天,因为有些好的文章篇幅较长也比较难理解。

  其次,在野外实习过程中,相较于前两次实习,这次更多的是要去自己独立思考,根据所看到的地质现象,并结合室内阅读文献所学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再与队员进行讨论。将自己的认知和团队协作结合在一起,会有争论,也会有想法一致。在野外看到两位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争论的时候,很能带动我们一起思考,经常在组内就会出现我赞同某个老师的观点而他赞同另外一位老师的观点,能感受到大家都有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和求知欲,更能带动我自己这个比较偏向于随波逐流的人思考。

但每次争论的背后,又暴露出了自己知识储备贫乏的不足,一门专业必修课结课之后,就感觉到无所谓了,就会忘掉很多知识点。构造地质学课上和地质认识实习中,我们都明确地学过σ旋转碎斑结构,但再一次来到野外见到它之后,它认识我,我却不再认识它了。这次也警戒了我在下个学年中要学以致用而不是为考试而学习。

  最后,这次实习的爱国教育也特别吸引人,老君庙油田是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第一个石化基地。1957年12月,新中国宣布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这里建成以来,玉门油田便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学校、大试验场、大研究场所,担负起了“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初,玉门矿务局为贯彻“努力发挥老油田潜力,积极勘探开发新油田,发挥基地作用”的战略部署,组织一批先进队“大战白杨河”。当时几个著名的标杆队参加了这场钻井“大战”,力图在解决“钻井速度低”这个老问题上有个大突破。而像王进喜的贝乌五队这样一般的先进队则被安排在大战之外。过了“七一”,在一次调度会上王进喜提出要搬家上白杨河大干一场。他找大队长和局长都没有同意,最后,在市委书记刘长亮的支持下才闯进了白杨河。正是在白杨河的大战中开始磨炼出一支“铁”的队伍。而在大战中铁人王进喜体现出了积极刻苦,不怕牺牲的工作精神。最能表现铁人王进喜积极刻苦的工作精神的是铁人留给我们的三个经典故事:人拉肩扛、端水打井、带伤跳泥浆池压井喷。这三个经典故事是我们整个民族积极刻苦,不怕牺牲的工作精神最光彩的缩影,是永远不朽的样板。只有崇尚劳动、崇尚生产型人格的民族才可能成为一个永远进取、永远朝气蓬勃的民族。铁人王进喜良好的工作精神是我们永远前进的旗帜。他也有着严细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铁人王进喜是一个最讲认真工作的人,是一个极端负责任的人。他说“对油田要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他在工作中“猛如老虎,细如绣花”。他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是事先认真谋划,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钻井中,他曾多次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使用情况,杜绝事故发生。工人们都说他是“钻机的医生”、“井下的压力表”、“泥浆的体温计”。

  浙大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与领导者”,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这种铁人精神,向老一辈的石油地质学家看齐,为中国的油田事业乃至中国的地质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实现中国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非常感谢带我们实习的两位老师和五位研究生学长,也非常感谢自己的组员和队长!

 

杨万里  地质学1701班

  西部填图实习很令人难忘, 12 天的时间,有无数的汗水,但也有同学陪伴的温馨和老师的谆谆教诲。这一次的实习重要的并不只有对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我们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培养出的关系,因为我们日后的学习和任务是缺少不了同学之间的合作,老师给我们的教导。正因如此,此次西部实习定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会影响以后学生生涯。
  通过这次的地质实习,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地质学确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跑野外、看地层、量产状、分析数据,样样不能缺。作为地质学专业的学生,经过这一次的地质实习,我更加认识到了地质学的魅力。
  地质人是善于观察的。我们要懂得去观察路边的一段岩石,去观察河边的石丘,对他人来说稀松平常的世界,却在地质人的眼中有着不一样的光芒,一花一世界,一树一乾坤,也许就是在形容地质人的世界。
  地质人是善于推理的。地质学需要我们“由今言古”,要动用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推测几百万甚至几千、几亿年前的地球活动。短短 12 天的实习,我们却了解到几亿年间的事件,这种通古达今的感觉是别的学科给予不了的。
  地质人是善于坚持的。地质考察的工作自然会有艰辛和汗水,刚开始学习地质确实会有一定的不适应,但如果坚持下来,地质学的乐趣也便体现了出来。所以每一位坚持于地质工作的老师和学者都是值得敬佩和赞扬的。
  总而言之,此次的地质实习是我以后学习地质学道路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西部实习让我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学习了如何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文献、用专业的术语描述所看见的地形地貌, 在第一线接触了地质学者是如何工作,如何去思考看到的地质现象。培养了我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的分析、观察能力,也感受了地质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怕苦、不怕累的实干精神,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体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取得离不开学校和老师们的辛勤工作,在此,我对指导老师的关怀、指导及教学过程中的循循善诱、细致耐心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更认真地对待,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成为一位合格的地质人。

 

颜如彬  地质学1701班

  这次的西部实习让我有了许多收获,不仅体验了西部的风土人情、戈壁的壮美辽阔,更是第一次感受到了清晰、复杂的地质现象带来的震撼,以至于让我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在西部的这几天里,和老师同学们一起生活、学习,讨论地质现象、交流学习与生活体验,尽管每天早出晚归,但每天都能被成就感、与新奇感所填满。

  实习开始的前几天,无论是绘制河流阶地还是进行剖面岩性描述,我们都有一种无知的窘迫,感到在教室里所学的知识无法与现实中的实践相联系,但在老师的指导下,之后的填图与描述都有了把握。这也让我认识到在野外的观察是及其重要的,只有把握了特征与细节,才能对地质现象有所认识,进而把握规律。在红柳峡的填图中,开始的几天我面对一堆五颜六色的地层一头雾水,盲目地进行测量与记录,最后在进行整理数据过程中才对这个地区有了浅显的认识,在之后的工作中才更有针对性,对区域的把握也像拼图一般,一块块拼合在了一起。在红柳峡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远看产状清晰,近看一层沙土的地层了,经常拿着地质锤东刨西刨,却在老师“产状怎么样?”殷切的期盼声中不好意思地说“没有”,次数多了真觉得自己是一只没有感情的土拨鼠(或许明年实习可以建议携带一把洛阳铲,肯定又小巧又挖的深,我开玩笑)。

  一直都觉得学地质的同志都是有情怀的。在荒凉却又包容的大西北,尽管一副农民工打扮,天天与黄土地亲密接触,但胸中颇有豪情。这豪情是义无反顾冲向产状,是烈日炎炎下抡起锤子,是寒风瑟瑟时画下抽象的素描图,更是在午餐的邀约下掷地有声的“不饿”,开饭时的“好吃”与下饭用的侃天侃地。谈笑中老师的亦庄亦谐,同学们的时讽时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虽然有时嘻嘻哈哈,但关键时刻绝不马虎。两次晚上讨论与作业都让我收获颇丰。

  这次实习的报告编写,需要我们完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在这几天里我复习了之前所学的内容,再对构造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从迷惑到后来大概有了想法,无论对错,这一思考过程与结果都让我有成就感,这或许就是地质学的魅力,像是一个自然界侦探,收集线索,找到背后的答案。

 

陈可妍 地质学1701班

  在近20天的地质综合实习中,我们进行了室内文献阅读、野外路线踏勘、地质填图等工作,编写了地质报告,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实习任务。

相比于去年的普地实习和今年七月的巢湖填图实习,在大西北的我们更具有专业性,并且能在老师的提示点拨下,独立完成实测剖面柱状图、野外踏勘等工作,能够在老师带领下抓住每一个有价值的点,这是之前的我们做不到的。因此,在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仅掌握了地质填图能力,还验收了自己一年来在专业领域的进步与成长。

  不得不说,这是三次实习中我个人认为最辛苦的一次。虽然野外工作的时间只有8天,但是其工作强度却是前两次实习不能比的――我们每天七点半出门,常常要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回酒店,除去吃饭与路途所花时间,近十个小时的野外工作常常令我们感到疲惫。同时,红柳峡地区的地质现象也很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在初次接触的情况下我们容易产生困惑。但是野外实习也不乏乐趣,每天的中餐我们都会吃的极其愉快――尽管我们手里的是馒头榨菜,但配上优秀的卤味,和有趣的人,那就是另一番滋味了。

天公作美,我们在敦煌和玉门的时间里只有一天下了些小雨,在红柳峡时太阳也不至于太过毒辣,气候较适宜。在野外实习时,虽然每天都起得很早,但是大家的态度和状态都是很好的,或许会有因为动作比较慢而导致结束时间拖的比较晚,但没有人会对野外工作懈怠,老师也会在时间安排上进行合理规划,所以大家的工作都很细致认真。同时,这次实习更是让我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我们四人一小组,在野外工作是互帮互助,男生也很照顾女生,主动承担了一些重活累活。

  当然,地质工作者最要关注的还是安全问题。吴磊老师向我们一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并且尽量让我们远离危险区域。我们也将“安全”二字稳稳地摆在第一位,不在野外做危险的事儿或者攀爬危险的山坡。

  八天的野外实习,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地方――老君庙和红柳峡,这俩也将是我三次实习中最难忘的地方。

当第二天就要去老君庙的时候,老师友情提醒了可能会下雨降温,要带上厚衣服,但是我还是低估了大西北变脸般的天气,只带了一条风衣外套就潇洒地上了车。当我们到达那里时,天气凉爽舒适,微风阵阵,我都不太愿意戴防晒帽了。然而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在那个孤零零的山包包上,拿着馒头吹着冷风时,我就蔫了,冷到发抖,到了要靠和小蔡拥抱取暖的地步,这时候林老师看到了抱成一团的我们,笑着给我去取他的冲锋衣。穿上老师的冲锋衣,我感觉到了温暖,是属于地质学的温暖!夏天出着野外穿着大衣的感觉,还是很独特的嘿。之后尽管要冒着雨看交错层理、看扁平砾石、看断层传播褶皱,但我好像有点被温度冻傻了似的很喜欢雨中的野外。

  如果说我是因为天气牢牢记住了老君庙的话,那么红柳峡绝对是因为其扑朔迷离的地质现象了。首先,进入红柳峡的路就已经吓到我了――印象里越野车在一望无际的黄土上奔驰,留下长长的一条白色扬尘,这不应该是帅的嘛…为什么到亲自经历的时候,就变成了话说着说着就被一个咯噔差点咬住自己舌头和用矿泉水沾湿餐巾纸捂住鼻子不闻扬尘以至于差点窒息…果然这么帅气的越野车还是远观比较好。进入红柳峡地区之后,第一天老师就带领我们走了十多公里路来细细观察每个点的产状,直到太阳下山,这是我第一次在野外工作时间那么长,震惊中还带着对地质工作者的敬佩。之后连续五天我们都一直在红柳峡地区完成剖面柱状图、构造填图,有一些点还是会很迷惑,两位老师可能也持着不同的观点,不过这样也同样开发了同学的思维,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大家都能做出自己的理解。因此尽管实习结束了,红柳峡还是有很多地方是我没有搞明白的,如果以后还有机会的话,还是很想再去看看的。

  在这次综合实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增加了技能,更开心的是自己完整坚持了下来,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最大的收获。作为地质专业的学生,我们不应该只安于在教室吹空调,野外才是更大的教室,大自然才是更好的学校,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体会到了地质学家的坚韧的内在品质。我认为,学地质的人就要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在相对不那么顺利的环境下坚持不懈,做朴实的地质学者。

最后,我想说,感谢这次实习,让我又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感谢两位老师的付出,让我更加深入了解并尊重地质学这个专业。


蔡璐依(女)

   实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室内讲解、阅读文献及野外教学。通过这三个阶段我对地质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结合文献资料和所学专业知识,在野外有更好的敏锐度。本次实习区别于普地实习和巢湖实习的是知识涵盖面更广,需要掌握的技能更多。普地实习需要掌握的是一些使用罗盘、测产状,画剖面等基本技能,更多的目的是加强地质上的认知,巢湖北部地区的地质填图实习偏向于实践,那么西部实习更强调思考和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文献阅读对地质实习区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将文献阅读中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通过阶地和河流的位错来计算阿尔金断裂的走滑速率),最后又通过实践获得的数据和结果结合文献做分析和推理,从沉积和构造的角度构建完整、有据可依的地质模型。

   我觉得本次实习提升了我阅读文献的能力,更加提高了从文献和实践中获得研究角度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提升了专业敏感度,这为之后完成毕业设计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让我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果仅仅拥有理论知识或只通过文献来研究某一地质区域是不能称之为科研的,亦或是不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将自己的结果与其它成果做对比矫正,那么最后的成果可能就缺乏一定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除此之外,本次实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工作,是体现大家团队精神的时候,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分配任务都是我们在这次实习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填图实习让大家了解到一个地质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而综合实习让大家了解到的是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第一个能力是文献阅读能力,第二个能力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第三个能力是从野外观测获取可研究点,通俗地打个比方就是动物获取猎取的能力,第四个能力是根据已获得的数据和前人工作进行逆向思考。所以说科研工作需要具备的能力很多,现在的我们只能算在科研工作的启蒙阶段。

本次实习所涉及到的知识有地史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岩石学、沉积岩及岩相古

地理学、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等,是对每一个地质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是否掌握牢固

的检验。当然也让我意识到只是掌握理论知识可能只能算学习能力的体现,唯有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做到举一反三才算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会”,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

   在这次实习中老师的带领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在老师带领大家工作期间,我们在吴老师、林老师两位的带领下去了阿克塞,玉门观察西部特有的地质地貌现象。学会了如何在野外开展沉积学工作,区别于地质踏勘,这次实习更为专业和有针对性,研究领域也更为精细,老师的实地教学对每一位实习的同学来说都是很宝贵的经验。

   在本次实习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说西部的天气十分多变,早晚温差大,这也提醒了我们从事地质工作要有随机应变、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的能力。在阶地填图过程中,由于对地貌学知识储备不够充分导致在填图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从而使填图工作效率并不是特别高,这让我意识到地貌学虽然不是我们的必修课程,但是在出野外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对地貌的敏感度对于填图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对于本次实习我也有几个小小的建议,在前往西部的时间上花费较多,占用了去野外实习时间的三分之一,同学们的体力也消耗较大,建议学院在经费充足的条件下能采取更快更便捷的交通方式。第二点是在实习路线设计上,个人觉得路线连贯性较好,但是野外工作效率还可以更加高,在红柳峡踏勘过程中由于实习点较多,可能需要更有针对性一些,因为西部的实习工作较东部不确定性因素更多,所以野外工作的效率可能不是特别高。最后,如果条件允许,希望实习能配备一位岩矿方面的老师,岩矿分析对沉积、构造都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例如通过ACF图来分析成因),个人觉得岩矿可以是一种手段工具,让地质演化史更加有据可循。                                                                                    

  最后,通过本次的实习,我相信自己对于地质学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自己在以后毕业设计和研究生阶段都有很大的帮助,未来我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多元化。

 

周靖均 地质学1701班

   本次实习我们主要学习了在野外进行沉积学及构造地质学方面的地质科研和收集数据的方法,并通过实地考察,建立对阿尔金断裂与北祁连抬升的相对关系的基本认识,为未来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北缘地区打下了基础。就实际训练而言,此次实习极大地训练了我们的野外工作能力,加深了我们对野外地质工作的认识;就思维培训而言,解决本次实习中遇到的地质问题的过程,即“发现问题、提出多种方案、一一解决并寻找最优解”的过程,拓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加强了我们的逻辑思维,从另一方面而言,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为我未来处理各类事务都有了极大的助益。当然,最让我个人感觉有收获的就是沉积学方面与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研究方法的学习了。

   对于从沉积方面研究构造,我认为此次我们学习到的主要工作体系是从岩性柱判断出沉积相,再依据沉积相或其改变来判断构造的演变,例如沉积相反映的源区的靠近即可能代表了构造隆起的扩张与靠近等。对于构造方面,我认为我们此次主要学习到的是阶地位错的研究方法与某一地区的填图绘制方法。收获颇丰,感悟良多。

   林老师与吴老师的深切指导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教会了我不少研究方法,还让我感受到了地质工作者工作时的严谨与自由。严谨是作为科研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良好品性,或者说,对于任何岗位上的人来说,严谨的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实习期间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林老师的“不知道,我不知道”,这并不是林老师对自己专业水准的不自信,而是他对于未知事物的不加妄语。不对并非客观已知的事物多做主观臆断,这是林老师教给我的。老师与学生都是在地学的海洋中遨游而向前的人,没有人能说自己已到达这片大洋的另一端,那么就一定会有未知的事物,而不轻易对未知事物作出片面的个人观点,承认所有未知可能性的存在,就是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了。关于地质工作者的自由,我认为我体会到的最多的是目光的自由与选择的自由。目光的自由,一方面为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环境的开阔,头顶天穹,脚踏厚土,赏日出日落之绚烂,观群星闪烁之耀眼,另一方面为地质工作者在思索科学问题时思想的无拘无束,便是多么惊世骇俗的理论,只要有证据,便也可说出自己的一番道理,以自己的目光观察世界,并分享给更多人,获得大家的认同,听起来便是极具趣味与满足感的事情。选择的自由指的是地质工作者对于事业的选择是其主动的选择,无论是为了兴趣还是其他,既然已经选择去做这件事,那么路上付出的劳累,也会被一个“心甘情愿”轻易带过吧。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多次经过“铁人”王进喜先生的故乡,也曾数次漫步在铁人大道的街头,感受着铁人精神,我愈发觉得我们年轻人,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更迫切的,应该是找到一种精神的追求。人,活着,较之那些死去的人,本身就是可贵的,可是怎么样才能活出意义来,不枉这世上几十年,真的值得我们深思伴随着角色的不断改变,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往往会面对很对困难,如果我们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轻言放弃、自甘堕落的话,那就是一个失败者。人常说:没有经历生活带来磨耐的人,一定是个不成熟的人。只有经过磨耐的不断洗礼,我们才能更坚强,才能真正体会生命带给我们的丰富内涵。所以新时期的我们要始终以铁人为骄傲,以铁人精神作为激励自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王进喜同志的艰苦奋斗精神,知难而上,迎难而进,积极应对挑战,破解发展难题。

最后,对于本次实习,我对未来可能参与的同学的建议是,出野外之前必须多做准备工作,出野外的时候必须要“带着脑子”,我在本次实习中并没有时刻“带着脑子”,所以感觉失去了很多乐趣,也无端地遭遇很多疑惑,十分可惜。

 

张建超 地质学1601班

   本次的西部综合地质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天,但是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不管是在学校里集中阅读文献,还是到西部野外的实践工作,都让我对地质学的野外工作有了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在敦煌我们去了阿克塞的老县城附近,实地的考察了因为阿尔金断裂而错断的河道和河流阶地,并且用文献里的方法成功的计算出了断层的滑移速率。这让我觉得科研好像并不是那样的困难,只要找对方法我们还是能很容易的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离开敦煌我们来到了玉门,在玉门的实践又是明显不同于敦煌的。在敦煌我们只是完成了一条相对简单的河流阶地填图,而在玉门的自然保护区里我们面对是一条阶地情况更为复杂的河流,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和更仔细的测量,这实际上是让我们明白科研其实又没有我们想象的简单。

   在玉门老君庙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了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也对老君庙地区的沉积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老君庙作为一个经典的地质野外实习点,在这里我们不仅学到了沉积的相关知识还学到构造方面即断层相关褶皱的知识。除了这些专业知识以外,我们还了解到了老君庙油田的故事,这是中国的第一口油井对于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故事也让我们对玉门油田的勇于开拓的精神肃然起敬。

   红柳峡地区是我们本次实习的重点,我们一共在此花了五天的时间。这其实是为了系统的训练我们对一个地区开展工作的方法,理清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认识地层开始,再到最后完成地质填图,几天的工作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我们的收获和成就感却很大,因为完成红柳峡的野外地质调查也意味着我们有了对一个地区进行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能力,这是非常让人高兴的。

   跟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跑野外,虽然后面几天也会感觉到累但是更多得还是对学习到新的知识、看到新的地质现象以及掌握新的方法的喜悦和满足。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行动,组内又各有分工,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积极性,又能让我们能提前学到如何在野外的工作当中如何配合,我们将来工作肯定也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这次实习的氛围非常融洽很大程度都是归功于组内的合作和小组直接的互相学习。让我们明白地质工作离不开讨论,要能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想法,这样才能得到最接近实际情况的结果。

   总之,这次实习不仅让我学到了书本上不能得到的有关科研的知识也锻炼我们的野外工作能力,这十几天的经历给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对于这次实习呢我有几个小小的建议。

    1.刚开始在敦煌的实习晚上并没有讨论,大家对于所完成的工作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可以在到玉门之后的晚上进行一次简单的讨论顺便还可以将下面几天的内容和工作要点进行简单的介绍,帮助同学们进入野外实习的状态。

    2.在红柳峡的系统工作开始之前,可以用晚上的一点时间讲一讲红柳峡的基本情况,讲清楚要注意观察的点和要完成的工作,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在野外尽快的进入状态。

    3.对于实习区大的地质背景也可以找几篇经典的文献放入到实习指导书中,便于同学们理解和解释实习区观察到的沉积和构造现象。

   最后感谢为这次实习辛勤付出的老师和学长们,没有你们的之前的辛苦工作,我们也不会有这次实习的机会,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收获。感谢吴老师和林老师在实习过程中的讲解,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在实习中的照顾,此致敬礼!

 

  文字:吴磊,葛梦佳,张建超,蔡璐依,张文逸,颜如彬,周靖钧,杨万里,陈可妍

图:吴磊 林秀斌 葛梦佳 张文逸